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開始說"聽損",而非"聽障"?

入行的第一天,我對於"聽損"這個名詞很陌生,就是第一次聽到,以前聽到的就是"聽障",而我也只是把這兩個詞彙當成同義詞看待。現在看來,這兩個詞彙確實十足不一樣


先談談大家熟悉的"聽障"這個詞彙。
廣義而言,聽力不正常的就可以稱為"聽障"。

至於什麼是聽力不正常?
白話一點(而且很粗略的區分)就是
常常要再說很多遍(程度較輕)、
重聽(程度中等)、
耳聾(程度嚴重);
具體一點就是"聽力不在正常範圍內";
學術一點就是
"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導致對聲音之聽取或辨識有困難者"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再明確一點就是
"依照國際標準而言,聽力閾值(threshold)高於15dBHL"

如同其他障別一樣:
視力不好的人稱為視障、
智力不好的人稱為智障、
精神狀況不好的人稱為"精障",
聽力不好的人稱為"聽障",
聽起來非常合理,
那麼跟"聽損"的差別在哪?

"聽障"指的是聽覺障礙,而"聽損"則是聽力損失。
前者是聽力不好造成其生活上有障礙;而後者則是聽力損失。

這樣子有比較清楚嗎?

就我自己的解讀是(只是我的想法)
"聽障"是因為聽力造成生活有所不能;
"聽損"是一個描述病理事實。

我的想法是:
聽力的障礙造成孩子學習上落後,以致於生活上可能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當然或學手語,或放棄與人溝通等狀況都會發生。

但是隨著科技進步,當聽力損失的人開始配戴起助聽器電子耳等科技輔具協助聲音被放大、協助細胞被刺激而活動、協助神經開始傳導,聽力受損的人也開始可以聽到聲音、學習說話、用口語與他人溝通,進而融合至主流社會。
他是聽力損失,但是聽力損失並不造成他生活上的任何障礙,所以我說他是"聽損",不是"聽障"。

所以"聽損"對我而言是很有希望的!
他不等於啞巴、聾子,
他不等於手語、啟聰學校,
他只是聽力損失,他依舊可以開口說話,跟一般孩子一樣!
(前提是配戴適合的輔具+完整的早期療育)

所以在入行許久後的今天,我對於這兩個詞彙有很大的感受。
也因此決定這個網誌的第一篇就以此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希望每一位聽力損失的孩子都能變成會說話的孩子。
(剛好呼應我的Blog標題!)

慶祝開誌第一篇
貼上入行後的第一張票卡夾
肯定自己始終熱愛這份行業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