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都是:
老師不是老師,是家長的夥伴(戰友)!
我很同意這句話。
但是套一句宮廷劇的台詞:矯情!(老師也有看?!)
然而我真正的意思是:
老師和家長一開始仍有學習的師生關係,
而在家長技巧熟練的過程中,
我們才逐漸成為相輔相成的朋友。
如同我開始學習聽覺口語法,
家長一開始對於聽覺口語法也相當陌生,
所以白紙如家長當然需要老師的引導、說明來學會教學技巧。
不同於老師的是,
家長在得知孩子是聽損兒時會經過好長的心理階段:
1960年代國外的精神科醫師Kubler-Ross談到
人們在接受到一項巨大消息時會有幾個階段的反應:
「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討價還價、接受」
這幾個階段在會內的案家中明顯的可以觀察到,
當然開始入課的家長中多數都已經接受孩子是聽損的事實;
部分家長則會停留在否認即接受的掙扎中。
言歸正傳,
在家長接受"寶貝是聽損兒"的這件事情後,
許多家長在接受的這個階段會突然湧現許多的勇氣與動力,
這股勇氣與動力致使家長們開始找尋資源。
雅文基金會是家長找到的資源;
聽覺口語法是家長要學習的資源;
而老師就是教給家長這些可用資源的人,
特別是對白紙般、跟老師還不熟的家長來說,
那個剛開始的時間點上,老師真的是老師。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成為朋友?
我認為就家長的角度而言,有幾件事情開始發酵的時候,
朋友關係就取代了師生關係:
1.家長逐漸進步的教學+孩子一丁點的進步
當家長學習一陣子的聽覺口語法之後,
家長會發現孩子因為自己的教學而有進步,
這一瞬間家長對於老師的信任感倍增,
跟老師分享的喜悅也越來越多,
朋友間的親密感開始瀰漫!
畢竟朋友間才會一直分享值得喜悅的事情
(例如求婚之類的事)。
2.家長進步緩慢但是孩子進步許多
這個部分的朋友關係有多數建立在對老師的感謝中,
但是多數時候老師不會直接的明說"媽媽你要加油啊!"
相反的,
老師給予的鼓勵會更多、更支持家長、
更具體點出家長很棒的部分,
這瞬間教育心理學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會出現,
家長更能相信自己的教學可以帶領孩子學會聽與說,
更感受到老師對我的小孩和我有多大的愛與信任,
這時候的安心度會倍增,因為家長知道老師一直都會在。
那麼
就老師的角度而言,什麼時候我們是朋友呢?
1.家長的努力
注意,我這邊提到的不是家長的進步,而是家長的努力!
老師重視的不是學生成績有多好、有多聰明,
老師重視的是學生有多努力、多上進,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有最佳進步獎的原因)
因此當家長那麼的努力時,
老師也會同樣的把孩子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
既然我們的目的都是讓孩子能聽會說,那我們當然是戰友!
2.家長的肺腑之言爆發時
這點很容易明白,
當你最脆弱的一面願意被看到的時候,就表示你相信這個人;
當你看到對方脆弱的一面時,你會知道你們的關係昇華了,
不是師生間的生硬,
而是朋友間的抱怨也好、吐苦水也好,總之就是距離拉近了。
因此在基金會教學的這些日子以來,
一開始我當然還是抱持著教給家長技巧為目的的原則教學,
但是教學相處的過程中,
你越來越了解家長、越來越了解孩子、越來越了解案家,
老師會發現孩子進步與否好像變成了自己的事情,
家長也會發現療育的過程中不是只有自己獨自抗戰,
那就是朋友囉!
以上是我教學幾年下來對於老師與家長關係的一些心得,
最後,
希望每個療育家庭跟老師的關係在一開始雖然不是朋友,
但是都能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多了一位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