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個性有一點慢郎中,而媽媽非常的急性子,
每週一次的上課裡,
媽媽經常問我:「老師,為什麼妹妹說話都結巴?」
其實這小妞說話比較慢,但她很能說的。
那為什麼媽媽會覺得小妞說話結巴呢?
因為媽媽沒有給足等待的時間。
常常小妞正準備回答媽媽剛剛的問題時,媽媽又問了一次!
所以小妞只得再重新要回答,
因此媽媽就會聽到「我、我...」。
在聽覺口語教學法裡,
等待是相當重要的技巧。
我們常聽到的OWL-observe(觀察)、wait(等待)、listen(傾聽)
就是家長在家中教學可經常循環的環節,
而這個技巧在一般育兒中也經常看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長輩非常會逗弄小嬰兒。
阿公阿嬤總是可以跟小嬰兒玩得那麼開心,
跟幾個月大的嬰兒說說話、彈彈舌,
小baby有時竟也發出一些聲音,好像模仿阿公阿嬤一樣。
怎麼辦到的?拆解來看看:
阿公阿嬤會先觀察小嬰兒的反應來決定要玩什麼遊戲,
接著決定自己發出了一些彈舌音逗弄小嬰兒,
然後就等待小嬰兒的反應,
等了幾秒之後小嬰兒沒反應,阿公阿嬤又會自己再彈彈舌,
再等,再彈彈舌,再等,
小嬰兒忽然咯了一聲!
阿公阿嬤:「你看,他在跟我說話、他在學我。」(傾聽)
所以說這個技巧很常見,而且不難。
那麼聽覺口語教學法之中,等待為什麼很重要呢?
對孩子而言,家長多等待可以引導孩子表達。
從一開始我的學生的例子來說明,
媽媽給的等待時間若足夠,孩子可以在一聽到問句之後回答,
慢慢地講不等於講不好,事實上她真的蠻能講的。
家長多等待可以提升孩子主動思考。
家長問了小兔子喜歡吃什麼呢?
等待時間若不夠,急於告訴孩子答案-
不管口頭上(我們早上有吃的那個啊)或動作上(比出長條狀)的提示,
久而久之都容易形成孩子被動思考的習慣。
如此一來對於抽象思考的能力累積就會更為困難。
對家長學習技巧,等待也相當重要!
當我們想了解孩子聽察覺的表現時,
老師會發出ㄨ ㄨ ~的聲音(要拿出火車玩具之前的預告),
家長應該等待,看看孩子對ㄨ ㄨ 的聲音有沒有反應。
如果沒反應,
老師可以再重複發出聲音一次,
再觀察、等待。
也可以由家長表現出聽到聲音的樣子,教導孩子要用耳朵聽。
這樣子的等待給家長許多評估上的準確依據。
另外,從發展的角度來看,
等待也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想一想怎麼模仿大人的動作,
這對2歲之前的孩子很重要!
小小孩的認知發展需要透過模仿學習,
學大人怎麼翻書、學大人怎麼拿湯匙,
我們等著孩子修正、等待孩子再嘗試,
不急著幫孩子做好好的、不急著帶著孩子去操作,
等待,是孩子最需要的!
嘗試等待孩子給你「你看,我一直在進步喔。」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