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讓孩子聽得懂之後開始說出來的小技巧

在我的課程中,
很多家長會跟我分享孩子在家中的表現,
我也相當樂於聆聽家長看到孩子進步的點點滴滴。
在療癒的過程中,老師經常需要家長的分享,
這些分享可以讓老師有更多的線索瞭解孩子目前的學習。

有時候家長分享的跟我在課堂上觀察到的不一致,
這些不一致有可能是家長評估錯誤了,
(評估的小技巧可以看: 我要怎麼判斷孩子會不會、懂不懂? )
也有可能是孩子進步的速度非常快。
但這些都是好的,
可以讓我們澄清錯誤的觀念,或讓老師更清楚孩子的能力。

切入重點,
家長在分享孩子聽得懂好多語詞的同時,都會再說:
「可是老師他怎麼都不會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先來確定彼此的概念是否正確!

「聽得懂=語言理解」
「說出口=語言表達」
「語言理解≠語言表達

有了這樣子的觀念我們再回到上面家長的疑問,
答案就很清楚囉!

舉一些例子來幫助我們釐清:

有些可愛的小嬰兒在10個月左右就可以聽懂「媽媽
其他大人說「媽媽」的時候,小嬰兒會看向媽媽,
那時候的小嬰兒是不會喊「媽媽」的。

有些可愛的小嬰兒很早就可以聽懂「掰掰」,

當我們說「掰掰」的時候,小嬰兒會揮揮手表示再會囉,
那時候的小嬰兒也不會說「掰掰」,
頂多再加上kiss good bye 的手勢讓大家哈哈大笑。

所以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知道語言的發展有其歷程,
一定是先聽得懂(語言理解),接著才會說(語言表達)。


因此當家長跟我分享孩子聽得懂好多好多卻不會說時,
我通常會回答「媽媽,這很正常啊!(其實有點潑冷水我知道)
然後我會接著說「語言理解後就可以期待孩子語言表達了」。

怎麼引導孩子把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呢?
以下幾個小技巧建議家長們試試看:

1.透過示範+問句引導
2.等待孩子接話+字首引導
3.更多的輸入

Tip1:透過示範再使用問句引導

當孩子已經聽得懂一些字彙,
我們可以利用問問題來引導孩子表達,
因為孩子非常喜歡當老師的感覺,
孩子會很樂於分享自己會的,
所以家長可以多多問問題增加孩子的說話動機,
讓孩子練習自己出那些詞彙。
在問問題之前先跟家中的其他人一問一答給孩子看,
孩子就能夠模仿說出那些詞彙。

例如:
媽媽對爸爸說:「跟小熊說掰掰
爸爸:「掰掰
媽媽對孩子說:「跟小熊說掰掰
孩子:(家長要等久一點、用手勢提示)「掰掰

Tip2:話說一半就停等待孩子接話或是說出字首

使用這個小技巧的時候非常著重、強調家長等待的耐心。
最好的方式是把整個孩子會的語詞讓孩子自己講出來,
如果孩子比較沒辦法,
就說出字首讓孩子接出詞彙。
直接看看例子怎麼呈現: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可以自己說出麵包」的時候可以這麼做:

媽媽:「肚子好餓喔,去廚房看看好嗎
孩子:「好
媽媽:(拿出麵包)「哇~這是什麼呢?
孩子:無聲(家長等久一點,萬一沒反應再嘗試一次)
媽媽:「這是好好吃的               (等久一點讓孩子自己說)
孩子:無聲(家長再嘗試一次,加一個字)
媽媽:「好想吃這個麵             (等久一點+期待的眼神)
孩子:「麵包(有時候會只說包)


Tip3:更多的輸入、更多示範

這個技巧適用於個性比較謹慎、對自我要求比較高的孩子,
有些孩子真的就比較惜字如金,
不是很確定的、很清楚理解的就不願意說,
這時候家長就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輸入、更多的情境使用示範,
讓孩子在以後能很有信心自己這樣子使用語詞是一定正確的,
孩子就會願意說了!
切勿急切要求孩子快說,否則可能會扼殺孩子表達的動機喔。

以上小技巧提供給家長們,
讓每一位孩子都能聽、會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