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
我的教課數遠不比剛入行時的多,
但是督導新手老師或是督導中生代老師們所需要耗費的精力可不少。
特別是新手老師有新手老師的教學問題,
中生代老師也有中生代老師的教學盲點,
因此我逐漸累積了很多局外人的客觀論述,
同樣的好像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整堂課”的完整樣貌。
我因此更能確定一整堂課有許多重要的事情必須處理,
這些重要的事情又有其先後順序,
順序一反、處理的輕重不佳,整堂課總會怪怪的,
甚至影響到親師關係。
以下幾點給老師們做參考,
未來在上課時可以仔細處理。
1.家長的情緒、問題,優先處理
一堂課程一個小時說實在的相當短,
但是孩子的聽能療育不是一個小時的事,
是由連續的課程串起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因此,
我建議課堂中不急於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數量、技巧數量,
反而是協助家長解決所有會卡住家長的點。
家長的情緒會有很多種,
有的來自於對於聽損孩子的聽損不能接受,
有的來自於家庭成員的不能體諒、不能同理,
有的來自於教導孩子的過程所遭遇的挫折,
千奇百怪。
不管情緒致因源自於何,
我們建議老師們
先傾聽以了解家長的情緒,
同理(不是同意)家長的感受,
再以一位專業的聽覺口語老師給予心理支持與建議。
家長的心情被考慮了、家長的心情抒發了,
我們才可以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家長能夠專心的學習教學技巧。
同樣的,
家長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有的來自於教學瓶頸,
有的來自於對孩子發展的不理解之教養問題,
有的來自於與其他孩子的比較,
千奇百怪。
這時候我們一樣要傾聽以了解家長的問題,
接著更重要的是辨識正確的問題並給予正確的建議,
這時候情緒上的相互依偎為其次,
正確觀念的說明才是最為重要的喔!
而就在每一次的處理之中,
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緊密,
老師了解孩子與家長變更多-->這對於教學有相當的助益。
2.孩子的身體狀況優先處理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很容易觀察到不舒服的生理狀態,
哭鬧是最明顯的。
會內的傳統一直是只要年齡小一點的(幾個月大的~2歲以下)孩子,
通常課程安排的時間會以孩子的生理作息時間搭配。
但有時仍不免會有孩子想睡、想吃的情況,
這時候我會建議先處理好孩子的需求,
轉個念想,
聽覺口語法期望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自然的教學,
所以孩子在家中如果餓了、睏了,本該順著孩子的需求。
然而,相對於年齡小的孩子,
年紀大且穩定性高的孩子就較容易被忽略其生理狀態,
因此我會建議老師必須記得孩子“一般時候”的表現,
才能在孩子的狀況不佳時察覺並給予適當的處理。
3.聽能觀察與監控
學習聽與說不僅要聽得到,更要聽得清楚!
因此當孩子的聽能表現有影響時,一定也要優先處理!
例如:
助聽器為什麼現在都沒聲音了?
為什麼有奇怪的雜音? 等問題,
老師應該要詢問家長最近監聽的狀況、除濕保養的程序、孩子聽能反應等資訊,
並且在課堂上馬上決定如何處理,
是要繼續戴著還是要先不戴?
上課座位是否需要調整?
要不要增加一些活動來確認聽能狀況?
今天這一堂課要繼續上嗎?
等一下下課之後家長要做哪一些處理? 等問題都需要在當下馬上決定。
以上幾點是我認為一堂課程中最重要也最需要被優先處理的。
其次才是教學目標的說明、教學技巧的傳授。
因為我們重視家長、我們重視孩子,
家長也學到了重視自己、重視孩子,
才有好的根基、健康的心理狀態、正確的教養觀念,
學習聽與說才能順利!
好的基礎才有好的花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